“买驾驶证分”是指机动车驾驶人通过支付一定费用,购买其他人的驾驶证记分,用于处理自己名下机动车的交通违法行为,以规避或减轻因记分达到12分导致的驾驶证暂扣、降级、重新学习考试等处罚,这一行为本质上是利用驾驶证记分制度的漏洞,通过“借分”“买分”的方式掩盖交通违法事实,破坏了交通管理秩序的公平性。
背景与成因
我国实行驾驶证记分制度,目的是通过记分约束驾驶人行为,减少交通违法,根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一个记分周期内驾驶证记分达到12分,驾驶人需参加满分学习考试,考试合格后恢复驾驶资格;记分周期内未达12分,记分将清零,部分驾驶人因超速、闯红灯、违停等违法行为被记分后,担心记分累积影响驾照使用(如A/B类驾照记分后可能降级),或面临驾照暂扣无法开车,便试图通过“买分”消除违法记录,部分持有驾照但长期不驾驶(如老年人、家庭主妇)或驾照有富余记分的人,为赚取收益,将分数出售给有需求的驾驶人,催生了“买分卖分”的灰色产业链。
“买驾驶证分”的操作流程
“买驾驶证分”通常通过中介或线上平台完成,操作流程大致如下:
- 需求方发布信息:有记分需求的驾驶人(买方)通过中介、社交群或平台发布“求分”信息,说明需要处理的违法类型、扣分值及预算。
- 中介匹配资源:中介或平台根据需求,联系有富余记分的“卖分人”(通常需提供身份证、驾驶证原件,确保记分未满12分且无未处理违法)。
- 协商价格与手续:双方协商价格(一般按分计费,1分50-200元不等,扣分值越高价格越贵),买方支付定金,中介安排“卖分人”使用自己的驾驶证处理买方车辆的违法记录。
- 违法处理与交割:“卖分人”携带本人身份证、驾驶证、买方车辆行驶证,到交管部门窗口处理违法(接受记分并缴纳罚款),买方付清尾款,中介赚取差价。
以下为常见“买分”场景及参考价格:
违法行为类型 | 单次扣分值 | 参考价格(元/分) |
---|---|---|
超速50%以上 | 12分 | 150-200 |
闯红灯 | 6分 | 80-150 |
驾驶人未系安全带 | 1分 | 50-80 |
违法占用应急车道 | 6分 | 80-150 |
驾驶时拨打接听电话 | 3分 | 60-100 |
“买驾驶证分”的危害
对买方的风险
- 法律风险:根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处理非现场交通违法时,需“驾驶人本人处理”,并核对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信息,买分卖分属于“提供虚假材料或以欺骗手段办理业务”,一经查实,买方将面临罚款(2000元以下)、行政拘留(15日以下),已处理的违法记录将撤销,记分重新累积,情节严重者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 安全隐患:买方通过“买分”逃避处罚,易产生“违法成本低”的错觉,可能继续冒险驾驶,增加交通事故风险,卖方信息可能与买方车辆不匹配,若车辆发生逃逸等严重违法,卖方可能被误认为责任人,卷入法律纠纷。
对卖方的风险
- 驾照使用受限:卖分后,若买方车辆涉及严重违法(如肇事逃逸),卖方作为“违法处理人”,可能被警方调查,影响驾照换证、增驾或年审,若一个驾照处理多辆车的违法,还可能被认定为“分时租赁驾照”,面临驾照暂扣或吊销处罚。
- 个人信息泄露:卖方需向中介或买方提供身份证、驾驶证等敏感信息,存在信息被用于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
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买分卖分”行为导致交通违法记录失真,破坏了“违法必究、处罚必严”的公平原则,削弱了记分制度对驾驶人的约束作用,纵容了交通违法行为,威胁道路交通安全。
法律后果
我国法律明确禁止买分卖分行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62条规定,处理交通违法时,对“接受处理的驾驶人与驾驶证登记信息不一致的”,不予处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0条明确规定,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实践中,多地警方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买卖双方及中介人员依法查处,形成有力震慑。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买驾驶证分真的能“安全”消除违法记录吗?
解答:不能,虽然短期内可能通过“买分”消除记分,但交管部门会通过大数据分析异常违法记录(如同一驾照处理多辆车、短时间内多次处理不同地点的违法等),一旦被查实,买方不仅面临罚款、拘留,已处理的违法记录将撤销,记分重新累积,且留下违法记录,影响个人征信。
问题2:驾照记分不够用,除了“买分”,还有哪些合法解决方式?
解答:合法解决记分不足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参加“学法减分”,根据规定,驾驶人可通过交管12123APP参加网上学习考试,考试合格后可减免记分(一个记分周期内最多减免6分,需已处理违法且记分未满12分),二是遵守交通规则,避免违法,养成良好驾驶习惯,从源头上减少记分需求,才是根本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