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证扣分不能转借给别人,这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禁止性行为,违反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记分制度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目的是督促驾驶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道路交通秩序,若允许驾驶证扣分转借,不仅会使记分制度失去约束意义,还可能滋生买卖分数、包庇违法等乱象,破坏交通管理的公平性和严肃性。
从法律层面看,《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23条明确规定,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累积记分周期为12个月,满分为12分,记分周期结束后记分予以清除。《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进一步明确,处理交通违法时,必须由驾驶人本人出示驾驶证、行驶证等相关证件,通过系统核对驾驶人身份信息后,才能对相应的违法行为进行记分处罚,这意味着,记分是与驾驶人身份直接绑定的行政处罚,具有强烈的人身专属性,无法通过“借分”“代扣”等方式转移。
现实中,部分驾驶人因自身交通违法记分达到12分将面临驾照降级、重考科目一等后果,便试图通过找他人“代扣分”来逃避处罚,这种行为不仅违法,还存在多重风险,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6条,代替他人接受交通违法处罚和记分,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同时暂扣驾驶证6个月;情节严重的,还可能面临行政拘留,双方需通过伪造证件、虚假陈述等手段完成“代扣分”,一旦被查实,不仅已处理的违法记分将被撤销,驾驶人还可能因提供虚假材料被纳入交通管理失信名单,影响后续办理车驾管业务、贷款、出行等,若“借分”方存在多次违法未处理、驾驶证被暂扣等情形,甚至可能涉嫌构成“使用虚假证明文件”等更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为帮助驾驶人清晰区分合法处理与非法“代扣分”的区别,以下通过表格对比二者的核心要素:
对比项 | 合法处理方式 | 非法“代扣分”方式 |
---|---|---|
处理主体 | 驾驶人本人 | 他人代替(非实际违法驾驶人) |
法律依据 | 《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 | 无法律依据,违反行政法规 |
所需材料 | 驾驶证、行驶证、本人身份证 | 需伪造证件或虚假陈述身份 |
记分效力 | 记分计入驾驶人本人记分周期,有效 | 记分可能被撤销,无效处理 |
法律责任 | 无额外处罚(按违法类型接受处罚即可) | 双方均面临罚款、暂扣驾照、拘留等处罚 |
信用影响 | 无负面影响 | 可能被纳入交通管理失信名单 |
正确的交通违法处理方式,应由驾驶人本人通过“交管12123”APP或前往交管部门业务窗口,确认违法事实后,按规定缴纳罚款并接受记分,若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达到12分,驾驶人需在15日内到驾驶证核发地车管所参加为期7日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学习(满分学习),考试合格后记分予以清除,方可恢复驾驶资格。
相关问答FAQs
Q1:驾照记分可以“借”给家人或朋友用吗?
A:不可以,驾驶证记分是针对实际违法驾驶人的行政处罚,具有人身专属性,不能以任何形式“借”给他人使用,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其他关系,代替他人接受记分均属于违法行为,双方都将面临法律处罚。
Q2:如果驾照被别人冒用扣分了,怎么维权?
A:若发现驾驶证被他人冒用处理交通违法,应及时向违法发生地或驾驶证核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诉,并提供相关证据(如本人未在现场的证据、车辆使用记录等),交管部门经核实后,将撤销错误的违法记分处理,并对冒用行为依法调查处理,受害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