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驾驶证“买分卖分”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些驾驶员因交通违章导致驾驶证记分达到12分,面临学习考试、暂扣驾照甚至职业资格受限的风险,便试图通过“买分”来逃避处罚;而部分驾驶证分数“富余”的人,则想着利用闲置分数赚取“外快”,由此形成了灰色的“代人记分”产业链,这种行为看似解决了眼前的“扣分烦恼”,实则暗藏多重法律风险与社会危害,值得每一位驾驶员警惕。
驾驶证买分卖分的运作逻辑与参与主体
驾驶证买分卖分的核心是“记分”的非法交易,通常通过中介或熟人牵线完成,具体流程为:违章者(买方)因超速、闯红灯、违停等行为产生记分,为避免满分学习或驾照降级,联系中介或卖方,支付一定费用后,卖方提供身份证、驾驶证等信息,由他人冒名处理违章,将记分转移到卖方名下,这一过程中,不同角色各有动机:
- 买方:多为职业司机(如货车、网约车驾驶员)或频繁驾驶的私家车主,驾照是其谋生或日常出行的重要凭证,记满12分意味着停工学习、重新考试,甚至A/B类驾照降级,因此愿意花钱“消分”;
- 卖方:通常为分数“常年富余”的驾驶员(如日常用车少、无违章记录者),认为“分数不用白不用”,通过卖分赚取每分50-200元不等的“收益”;
- 中介:作为信息撮合者,建立“卖分资源库”(如收集大学生、无业人员等闲置驾照),对接买方需求,从中抽取每分10-50元的中介费,形成规模化运作。
以下表格归纳了买分卖分中主要参与主体的角色与行为特征:
参与主体 | 角色定位 | 核心动机 | 常见行为方式 |
---|---|---|---|
买方(违章驾驶员) | 记分需求方 | 规避满分学习、保住驾照资格、避免职业影响 | 联系中介或熟人,支付费用(根据违章严重程度,总价数百至数千元),提供车辆信息及违章凭证 |
卖方(分数富余者) | 记分提供方 | 赚取“外快”、利用闲置分数 | 通过社交平台、中介群接单,提供身份证、驾驶证复印件,配合到交管部门“面签”处理违章 |
中介 | 信息撮合与组织方 | 赚取差价、构建交易网络 | 招揽卖方资源,发布“收分”“卖分”信息,对接买方需求,协调双方交易细节 |
买分卖分的危害:从个人风险到社会秩序的破坏
驾驶证记分制度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记分+罚款”的组合,督促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减少违法行为,买分卖分行为不仅违背了制度初衷,更会引发多重危害:
对违章者:纵容不良驾驶习惯,埋下事故隐患
买分卖分让违章者逃避了本应接受的处罚和教育,其“花钱消分”的心态容易形成侥幸心理:超速时觉得“可以找分抵扣”,闯红灯时认为“被抓就买分”,长期以往会忽视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增加交通事故风险,某货车司机因多次买分处理超速违章,最终因疲劳驾驶引发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此时再后悔已晚。
对卖分者:个人信息泄露与法律风险并存
卖分者需向买方或中介提供身份证、驾驶证等核心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伪造证件、冒名处理其他违法活动,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洗钱、诈骗等犯罪,导致卖分者自身陷入法律纠纷,根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代替他人接受违法处罚和记分,属于“提供虚假材料”,一经查实,卖方将面临2000-5000元罚款、15日以下拘留,驾驶证还可能被暂扣或吊销。
对交通管理:破坏规则公平,扰乱社会秩序
驾驶证记分是交通管理的重要抓手,买分卖分行为导致“违章者受罚”的制度失灵,让遵纪守法的驾驶员感到不公平:同样是违章,有人通过学习反思改进驾驶习惯,有人却花钱“摆平”,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会削弱交通规则的权威性,中介通过组织规模化买分卖分,形成灰色产业链,滋生腐败与违法犯罪,进一步破坏社会诚信体系。
法律后果:买分卖分不仅是“违规”,更是“违法”
有人认为“买分卖分只是违规,不算大事”,这种认知大错特错,根据我国法律法规,买分卖分行为已涉嫌违法,需承担相应责任:
- 行政处罚:根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第三十条,代替实际驾驶人接受违法处罚和记分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同时处15日以下拘留,并处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买方若指使他人代替接受处罚,同样面临罚款、拘留及驾照暂扣/吊销的处罚。
- 刑事风险:若买分卖分涉及“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驾驶证属于国家机关证件),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条,可能构成“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职业与信用影响:对于A/B类驾照驾驶员(如货车、客车司机),买分卖分导致驾照降级或吊销,可能直接失去工作;违法行为会被纳入个人征信记录,影响贷款、出行、子女政审等多方面。
如何应对与防范:拒绝买分卖分,守护安全与诚信
面对买分卖分的灰色诱惑,驾驶员应坚守法律底线,同时通过合法途径处理违章:
个人层面:自觉遵守交规,保护个人信息
- 减少违章:日常驾驶中遵守交通规则,如限速行驶、礼让行人、不闯红灯,从源头上避免记分;
- 拒绝卖分:不轻易出借身份证、驾驶证,不参与“卖分”交易,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 合理处理违章:若确实产生记分,可通过“满分学习”“审验学习”等法定途径处理,既能提升驾驶技能,又能避免法律风险。
监管层面:技术+制度双管齐下,打击违法行为
- 技术识别:公安交管部门已推广“人脸识别”系统,处理违章时需现场比对驾驶证与本人信息,杜绝“人证不一”;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同一驾驶证短期内处理多车违章”“异常高频记分转移”等行为进行预警;
- 联合惩戒:建立“买分卖分”黑名单,对参与违法的个人、中介实施联合惩戒(如限制车辆过户、驾驶证业务办理等),并向社会公开曝光,形成震慑;
- 加强宣传:通过案例警示、普法教育,让驾驶员了解买分卖分的危害,自觉抵制违法行为。
社会层面:鼓励监督举报,共建诚信交通
公众若发现买分卖分行为,可通过“12328”交通服务热线、交管部门官方平台举报,提供线索协助查处,媒体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典型案例,营造“违章必罚、违法必究”的社会氛围。
相关问答FAQs
Q1:买分卖分被查到后,除了罚款拘留,还会影响哪些方面?
A:除了面临2000-5000元罚款、15日以下拘留,驾驶证可能被暂扣或吊销(A/B类驾照直接降级);违法行为会记入个人征信,影响贷款、信用卡申请、就业(如考公务员、参军政审);若卖分导致个人信息被用于犯罪,还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Q2:如何避免自己的驾驶证被他人“冒用”买分?
A:妥善保管身份证、驾驶证原件,不随意借出或复印;若需委托他人处理违章,务必通过官方渠道(如“交管12123”APP)提交正规委托书,并确认受托人身份;定期查询驾驶证记分状态(可通过“交管12123”或车管所),发现异常及时向交管部门申诉举报。